《1070年:兩種光芒,兩種擔當》
公元1070年,北宋熙寧三年,司馬光與蘇東坡這兩位史詩級大師同時處於時代的漩渦中,一場關於改革與守舊的思辨,也正在醞釀;這一年,司馬光辭去翰林學士之職,退居洛陽,埋首編纂「資治通鑑」;同年,蘇東坡在京任職,與王安石變法對立而開始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司馬光與蘇東坡,兩位同為北宋士大夫精神的代表,卻有極為不同的生命路徑,曾經相交、相知,也曾經相左,但他們都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為後世留下了穿透千年的智慧光芒。
《理想之光:司馬光的「保守」與蘇東坡的「辯證」》
司馬光,一生致力於「以史為鑑」,他信奉儒家秩序,擔心過度變法動搖國本,強調「修己安人」,他的光,是穩重如磐的燈塔,引導後人回望歷史之河的流變與沉思。
蘇東坡像是一道流動的月光,他接受變革,不全盤否定,卻也不盲從王安石,他筆下的詩文常含哲思,能嘲諷、能欣賞,也能反省,他的光,是柔和又變幻的月色,映照世事無常,卻也照見人心的不變。
《為政之道:一人退守,一人入世》
1070年,是司馬光正式進入編年史書寫的關鍵轉折,他選擇以筆為劍,用史學參政;而蘇東坡,正值仕途初盛,在現實官場中摸索理想與妥協之間的距離,他的「黃州放逐」雖還未到來,但風雲已聚。司馬光的選擇是「退」,退以求守真理;蘇東坡的選擇是「進」,進而鍛煉心性;前者如龜,後者似鶴,一靜一動,卻同樣執著。
《後世之影:他們教我們如何活、如何記憶》
我們可以透過讀「資治通鑑」學習如何觀察權力與歷史的脈動;我們也能像在月下與智者對飲的閱讀蘇東坡,一起說盡人生的荒唐與美好。司馬光用三十年修築了一座歷史長城,蘇東坡用一生將詩、詞、文、畫揉成了一部人文的風骨;1070年,是兩種精神悄然分流的一年,然而歷史的筆與詩文的心曾經在此交會
文化的傳承從來都不會是只有單一的聲音,就像司馬光與蘇東坡這兩位北宋巨人,他們在所處當代的歷史中爭鳴與互補,公元1070年的兩種光引領我們開始這場文化歷史的深度探索之旅,這不只是向過去致敬,也是尋找我們自己的思想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