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字不再只是裝飾》
曾經,我也以為好文章是要「漂亮」的;我曾花超過兩天時間在雕琢一篇只有 500字的短文,不是因為內容太難,而是因為我想讓每一個字詞都「看起來很厲害」。
我上網查了同義詞及各種修辭,改過不止七次開頭、五次結尾,文章發出去後獲得的回應卻只有:「想說的是什麼?」
那篇文章很漂亮,卻沒人感動,點擊不高,因為我寫的是「我想讓人覺得我很會寫」,而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
《當文字不為了溝通,而只是表演。》
寫作不該是炫技,而是要誠懇說真話,寫作最危險的就是把文字當成炫技舞台。
當自以為在展現技法時,會忽略勒讀者根本看不懂要說什麼。
因為這已經把最該讓人看清的「真話」,藏在了美麗詞藻背後。
在無數次的失敗後,我開始學習不刻意美化語句、不硬要塞進名言,在這之後,有一次寫了一篇關於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演講發生的緊張、失誤與自責。
我以為這種檢討文是沒人會理,結果收到的反饋比我過去數篇篇文章加起來還多。
我真正的學到一件事:
不需要完美,只要誠實。
《去裝飾化的寫作練習三部曲》
想寫出更有厚度與共鳴力的文字,可以為自己安排練習:
一、第一稿直白寫出自己真正想說的內容,不加任何修飾。
→ 想像只是要寫給一位好友,熟到不需包裝。
二、第二稿刪除所有「看起來厲害但不必要」的詞彙。
→ 如:其實、大概、一些、似乎、誠如所言、不可諱言、故筆者認為…
三、第三稿加入一段親身經歷或具體例子。
→ 不要講「我曾經很迷惘的過著日子」,用真實的「那年我每天都坐在捷運上想著要辭職」。
這樣的簡單三步驟就會讓文章從「好看」變成「有感」。
《不要讓文字成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障礙物》
「說真話」不代表要裸露一切,而是願意在關鍵地方誠實。
「文章的每一句話」都是在告訴讀者要選擇什麼樣的距離:「炫技讓人佩服,真話讓人靠近。」
《行動反思》
一、自己曾寫過一篇過度修飾而失去情感的文章嗎?
以我來說,自己曾寫過一篇關於「人生的每個轉彎」的文章,大量的抽象隱喻和哲學語句要表現涵養;看完的朋友說:「這像你,但不像你真正的樣子。」
後來我改寫一版,以「我如何在一天內做了創業決定」為主軸,那次,才真正有人回應:「寫的真貼切。」
二、最近有沒有一件事值得好好寫下來?(試著不修飾、只說真話。)
我最近一次寫下真話的是「對兒子講錯話的後悔」,我寫下那晚回房後坐在床邊的沈默與自責,那是一段沒加任何精美形容的文章,卻是我自己最常回讀的一段。
《讓真實的自己帶著文字走出去》
AI時代不缺詞藻精美的句子,但世界會越來越需要能讓人說出「我也是這樣」的文字。
誠實的寫作不只是讓人看見自己,也是讓文字照見自己。
下次當自己寫作又卡在要想出華麗字句時,先問自己一句:
「如果我只剩 30 秒能讓對方明白想說什麼,我會怎麼說?」
這才是應該留下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