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憊不是來自忙碌,而是來自分心。》
真的累了嗎?還是太多心事同時開著?
很多人問過我:「這麼忙,怎麼還有力氣還有這麼多興趣?」
我總是笑笑回答:「其實我沒有每天都很忙,我只是把腦袋的門關得比較緊。」
這話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大家應該都懂那種感覺,不是因為行程太滿而累,而是腦袋像大多數人上網一樣,一次開了好幾個分頁,一邊工作,一邊想著還沒買晚餐,一邊又滑開訊息,一邊又想起昨天忘了回的Email,隨後又切換到一則讓自己焦慮的社群貼文⋯⋯「真正讓人崩潰的,不是事件的多,而是心智的碎。」
《「我真的很累」這句話後面,藏了多少被分散的自己?》
有一週,我有一個很重要的簡報要做,要面對一群高層與合作方的提案,我知道這件事對我來說意義重大,也是一個重要的業務拓展,更是能展現自我價值的一次機會。
結果呢?
明明在行事曆中為它留了整整三天,我卻直到最後一晚才真正動手。
為什麼?
因為那三天裡,我做了太多「好像順便可以做」的事:
整理桌面、回了十幾封不是那麼急的訊息、刷了幾小時社群媒體、看了幾則文章、幫朋友確認一份簡報、接了幾通「不接好像不禮貌」的電話。
這些事單看都不大,甚至還好像展現了自己的迅速與效率,但當我晚上坐回電腦前要進入簡報狀態時,我腦袋是空的,眼睛是累的,心卻是焦的。
我沒有浪費時間,但我顯然把「要事第一」執行很差,我把注意力給碎掉了。
最後當然還是有完成提案,結果也不差,但我知道,這不是我最好的狀態。
我也知道,很多人都和我一樣,經常在疲憊的邊緣掙扎著努力。
《疲憊來自「認知資源」的漏損》
丹尼爾康納曼在「快思慢想」一書中指出,我們的注意力是一種有限資源;人一天大約只有 3~5 小時的「高品質認知時段」,其他時間的專注是要靠意志力補上的。
現代生活常常不允許我們好好用這些黃金時段,太多的資訊在「背景執行」;以為只是在聊天的同時,我們在掛念著代辦清單,甚至動不動分心跳出來的通知、也焦慮著明天的會議。
注意力在輪轉過程中的損耗是比我們想像中巨大很多的,其實不是行程壓力讓我們累,而是中斷與切換讓我們崩潰。
每切換一次任務,注意力就至少需要 15~20 分鐘才能再回到高峰,如果每 10 ~20分鐘被干擾一次,那幾乎整天就都是處在「無法進入狀態」的低效循環裡。
彼得杜拉克曾經說得直白:「管理好的人,不是會做很多事,而是能保護自己注意力的人。」
《三句話送給自己》
一、忙碌不可怕,可怕的是已很習慣被分心。
二、真正的專注,不是躲起來,而是刻意排除干擾。
三、每個人都不缺時間,缺的是一段不被打擾的清醒時段。
《這週可以試著思考》
一、今天讓自己最分心的三個來源是什麼?
二、工作桌上有沒有能簡單降低干擾的空間優化?
三、每週有沒有一段 90 分鐘的「專注時段」是可以主動創造的?
《為自己建立「專注區塊」系統》
這不只是排時間,而是排出可以「清醒專注」的空間。
一、選一個時間區段當作每天黃金專注時段(例如:上午9:00~10:30)
二、隔絕分心源:手機靜音、視窗最小化、通知全部關閉等
三、只做一件重要事:寫作、簡報、閱讀、深度會議皆可。
四、注重結束儀式:例如紀錄當下進度、感受、下一步,這能幫助強化認知迴路。
從一週一次練習,到了能堅持一週三次,一定會發現自己不只是變有效率,而是開始「擁有了自己的時間」。
《不是效率,是選擇。》
真正成熟的生活,不是讓每分鐘都填滿,而是能主動為自己劃出「清晰與自由」共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