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藝作品-編織一場春日民間誌

「編織一場春日民間誌」

花,不只是大地的語言,也可以是庶民的筆記本。

這一週,選用的盆景是一個藤編籃,不同於玻璃或陶器的承載方式,這種編織器物本身就散發著歷史的氣息,它來自雙手,也來自生活最底層的細節記憶;這樣的容器不講究完美線條,卻有著時間痕跡與實用精神;於是我決定在這編籃裡,創作一場不被侷限的春天。

這一花籃混融了大量民間常見與不常見的花材:鬱金香、桔梗、洋甘菊、粉桔、翠珠、卡斯比亞⋯等,沒有顏色的統一,也沒有強烈主花的中心設計,反倒像是田埂邊、老市集、山裡草地上自己長出來的野放感。

在這次的設計裡,對稱不是目標,雜而不亂才是心法,我期望草能彼此交談,也期待能有些探出籃外、有些彎入中央的穿插,有些低語、有些昂揚,就像一場沒有指揮的合奏,各有旋律,卻和諧。

卡斯比亞非洲菊,最近很喜歡的搭配,他們是這一場視覺民間誌的旁白,不在主舞台,卻能被看見;也因此,這盆花讓我想起早期農村婦人用竹籃裝著的供花,那些花,也許沒被拍照記錄,但卻實實在在是存在生活裡的重量。

退休的日子會變得不急,或許反而能夠回頭關照這些「不入展覽」的花品,「民間誌」不代表粗糙,它只是脫離了所謂的標準系統而已,真正的質感,不總是來自設計師,有時會來自你把一枝小花斜插進去時的那一點點傾斜,那是你的呼吸,頁是你與花之間的語法。

來自田野與想像的混血花單:
一、鬱金香、桔梗:醒目卻溫柔,像是農村節慶裡的主色
二、粉桔、翠珠、卡斯比亞:不搶戲,卻是底蘊
三、小白菊、洋甘菊:雜草系裡的靈魂
四、夢幻草、松蟲草:野性、透明、近於風

生活美學應該不是追求一目了然的設計,而是好像當我們在欣賞那些「像生活」的花藝時,歷史就問我們打開了後門,這些花,這個籃子,不是為了博物館存在,而是為了「日常也值得紀念」這件事而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