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焦慮害你賠錢?
(致勝關鍵是沒練好的思維)
一、你跟上了資訊,卻沒跟上節奏?
2025年4月2日,一場全球資本市場的地震爆發了,美國總統
川普宣布:啟動「對等關稅政策」,對全球主要出口國大幅加徵懲罰性關稅,越南、柬埔寨課稅率高達49%,媒體、分析師、財經YouTuber一致唱空,全球股市瞬間雪崩;S&P 500兩天內跌破10%、亞洲市場全面重挫,連避險資產都難倖免,從大量斷頭及跌停可以看出有些恐慌者第一時間把科技股、ETF、甚至債券全砍光,甚至也有不少媒體傳播這是「1930年大蕭條再現。」
事件發生至今大約2週,恐慌指數曾經高達60;然最新消息是美國宣布:「關稅延緩執行90天,同時與75國啟動善意談判。」
市場反彈之猛烈,創下史上罕見「單日超過熔斷幅度」的漲勢,但上漲沒有熔斷機制,錯砍的部位很有可能就砍在相對低點了。
現代資訊傳播迅速,大多數人都能輕易掌握所有「即時資訊」,但大部份人也都不能做出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決策。
這問題不是資訊不夠,而是思維模型還在停留在被動反射。
二、資訊焦慮是現代投資者最容易跌進的陷阱。
我們常以為:「有更多資訊,就能更少犯錯。」
但是若能仔細觀察,在市場真正出現大事件時,擁有最多資訊的人,常常也是最大輸家。
因為「當下大家都知道的東西」是沒辦法「建立有認知距離的洞察」;無論是「快思慢想」或「第二層思考」對這個問題都有深入的探討。
在這次的關稅危機中,我們都可能會犯以下的資訊焦慮:
(一)只看到了標題就動作,沒有深讀條款內容並思考。
(二)看到中國反擊,就自動套用「全面衝突」情境,忽略全球很多地方已啟動協調機制。
(三)用直覺解度這是「不可逆」的轉折,而沒進一步思考有沒有「高不確定性」動態博弈的可能?
這些都是資訊焦慮的樣態,接受資訊的立即反應常都不是真理性,只是被情緒推著快速找答案,快思慢想。
三、資訊是素材,思維才是武器。
投資就像對弈,資訊是棋子,但勝負關鍵是佈局邏輯;當我們面對資訊洪水,思維很容易會自動進入一種狀態:
「我還不確定,因為我還沒看完全部的資料。」
但現實是「永遠看不完。」。
真正的高手,往往在資訊還不完整時,就能做出有邏輯、有彈性的初步佈局,並設立好未來資訊更新時的調整策略。
高段者的棋步,不是眼前的資訊本身,而是「這些資訊來自哪裡?透露什麼傾向?可能帶來哪些劇本?」,落子也不會只為眼前的局部,更常是構思的多步以後的應對。
這正是資訊與思維的分水嶺。
四、回顧這兩週的市場教訓:資訊再快,也可能讓你踩錯節拍。
讓我們回顧一下2025年4月的關稅劇變:
(一)我們能第一時間知道川普課稅,但我們很難精準預測中國的回應強度與美國的戰略緩衝。
(二)我們能讀完所有利空報導,但我們可能會沒意識到市場本身有「提前反應 → 過度反應 → 糾偏修正」的三部曲。
(三)我們能訂閱數十個快訊頻道,但我們不知道該什麼時候放下手機去思考:「90天延緩」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四)如果我們在第一天立即砍了所有部位,但是在第二天繼續下探時沒回補部位回來,那麼不只是沒守住,更是錯過了一段可觀的反彈。
(五)我們應該要反思:「這兩週自己是在做投資決策,還是在玩資訊接龍遊戲?」
五、真正的建設性,是建立「資訊→思維→行動」的過濾系統:
與其每天刷十則快訊,不如練好以下三個步驟:
(一)資訊濾鏡:這件事誰說的?有無立場?是一次性衝擊,還是趨勢改變?
(二)思維模擬:有幾種劇本可能?最壞情況能承受嗎?最好的劇本可能發生嗎?
(三)行動彈性:我該調整部位嗎?要減倉、對沖、還是分批等待確認訊號?
不斷反覆這三步驟,你與市場對話的「冷靜力」會不斷提升。
六、你是主動判斷者,還是情緒轉發者?
這次關稅衝擊至今兩週,激烈的起伏過程是寶貴的經驗,回顧時可以用反思問問自己:
(一)如果我在4月2日當下砍光部位,當時的「判斷依據」是什麼?
(二)如果我沒砍任何部位,但也沒任何加碼,這是策略,還是遲疑?
(三)如果我知道市場的下跌有熔斷機制,上漲沒有熔斷機制,我當時是否會更謹慎?
投資就像對弈,不是比誰反應最快,而是看誰擁有長期調整的內在節奏感。
七、座右銘分享:
(一)市場反應的是人性,不是新聞標題。
(二)消息知道的快,不代表能走得遠。
(三)大部分人會賠錢,不是因為看錯資訊,而是沒想清思維。
「我們是否有準備好從資訊迷信者,轉向成為思維建構者?」本文提到的快思慢想或許該是本週的閱讀書籍,週末心得功課。
延續著今日話題,下週的主題是:「為什麼
總是砍在低點,買在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