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原力

《高效原力》

在溫柔中,找到堅定前行的力量;現代世界,努力,從來不是稀缺品,稀缺的是一種能讓自己持續下去的方式。

「高效原力」這本書裡沒有教我們如何變得更「拼」、更「快」、更「強」,它邀請我們用更聰明、更溫柔、更有覺知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行動力與人生。

《激勵(Energize)》
書本的第一篇章帶著我們從「玩」開始理解生產力,高效不是壓力,是探索。

這部份的主題「激勵」提出了一個鮮少有人談論的真理:
「真正長久的行動力,從來都不是鞭打自己,而是來自一種遊戲感。」

不是每一個任務都必須苦哈哈的完成,我們應該要學會「在重複裡加入冒險、在無聊中找到樂趣,在挑戰前抱持實驗精神。」

「用好奇心看待失敗」,這句話非常打動我,多少次,我們都因為害怕犯錯,反而錯過了成長的路。

《經歷實例》
記得有一次,我為了一場重要簡報準備了三個月,過程中無數次感到疲憊,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好。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換了種心態:或許可以把每一次練習,都當成是「試玩一個版本」。

有些版本出奇有趣,有些則爆笑失敗;那場正式簡報,我在以爲是放棄的心態理帶著一種「玩」的心情上台,反而異常從容自信;玩心,讓我比死磕自己更快成長。

《座右銘啟發》

「人生不是一場考試,而是一場冒險。」

《反思提問》
今天,我們是否能為害怕開始的一件事,加上一點「遊戲規則」,讓它變得好玩一點嗎?


《解鎖(Unblock):打開自己,不再拖延》

書的第二部分,「解鎖(Unblock)」,這直擊了大部份人的痛點:拖延。

拖延不是懶惰,而是被恐懼與不確定性綁住了。

透過閱讀高效原理能讓我們學會:

一、透過「情緒標籤」,辨認自己的恐懼。

二、用「10/10/10法則」縮小過度放大的焦慮。

三、把模糊的目標,轉化成可以行動的小步驟。

我特別喜歡「若X發生,就做Y」的時間預算法,這是一種把意外與阻礙都納入計畫裡的智慧,這讓我們可以不總是天真的期待一切都會如期發生。

正如有一次,在我準備重要演講時,突然遭遇身體突發狀況。

以往這樣會讓我慌亂焦躁,但那次,我啟動了「若X則Y」的應對機制,迅速切換方案,保住了演講,也保住了心情。

真正的高效,不是計劃不出錯,而是錯了也能穩住自己。

《我的故事》
還記得那一年,我參加一場工程提案競標,準備過程充滿變數與不確定:文件規格臨時更改、對手實力臨時變強。

如果按照以前的自己,可能早就焦慮拖延甚至放棄。

但這次,我按照「若X發生,就做Y」的方式,事前為每個可能的突發情境設好應變計畫。

結果,我不僅沒有被動搖,還在競爭中突圍成功。

面對不確定,準備下一步,就是最大的力量。

《座右銘啟發》

「計畫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讓你在混亂中仍能行動。」

《反思提問》
現在有什麼事,是因為害怕而遲遲未開始?

如果今天給這個恐懼貼上一個名字,它會是什麼?

《續航(Sustain):真正持續的力量,是會休息的人》

高效原力這本書的第三部分,「續航(Sustain)」,是一個完全打破了我們對「努力」刻板印象的篇章。

原來,真正的續航力,不是燃燒,而是充電:

一、學會「少做一點」,聚焦真正重要的事情。
二、練習「隨時充電」,讓創意與自然成為生活的養分。
三、把生命的意義,安放在每一個當下的行動裡。

這本書像一位溫柔又堅定的嚮導,提醒我們:
高效,不是拼命,是選擇。

這讓我想起,曾經在某個壓力極大的專案期,我每天都在日程表上塞滿任務,卻越來越疲憊;直到有一天,我放下執念,只專注三件最重要的事,並且允許自己在樹下靜靜散步十五分鐘,那一天,反而完成的工作量超過以往三倍。

真正能持續的動力,從來不是逼迫自己,而是善待自己。

《經歷的回憶》
還記得在某一段專案高峰期,我曾經自豪自己「能熬」,結果卻在熬過兩個月後,連續失眠、胃痛到必須休養。

那次我深深體悟到:
與其硬撐,不如設計休息;從那以後,我每天行程都會留一段空白,給一段真正屬於自己的呼吸時光,沒有目標、沒有進度壓力。

真正的續航,不是更努力,而是更懂自己需要什麼。

《座右銘啟發》

「慢下來,不是變懶,是為了走更遠。」

《反思提問》
最後一次為自己設計一場「無目的」的休息,是什麼時候?

敢不敢,今天就給自己一段不用證明任何事情的空白?

《尾聲感想》
「高效原力」不是一本教我們加速的書,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在過度催促的世界裡,依然保持自己節奏、能量與溫度的指南。

它給了我們一個生產力的全新答案:真正的高效,不是拚死一搏,而是:
一、懂得在探索中玩耍。
二、懂得在恐懼中行動,
三、懂得在疲憊中充電。

高效是無論在黑暗或光明中,都能自己點亮前方的能力;而這種力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

補充:
當情緒來敲門,請給它一個名字

有些夜晚,情緒像潮水一樣湧上來,
無預警地,讓人胸口發緊,思緒打結。
明明沒發生什麼大事,卻止不住焦躁、憂慮、不安。

以前的我,總是試著把這些感覺推開。
告訴自己:「別想太多。堅強一點。」
但後來我才明白,情緒不是敵人。
真正讓人崩潰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不知道自己在經歷什麼。



一、情緒標籤:給每一份情緒,一個名字

《高效原力》教我:當情緒湧上來時,不要逃避它,而是給它一個名字。

這叫做「情緒標籤」。
用具體的詞語,標註自己當下的感覺。
不是解釋,不是辯解,只是單純說出來。

例如:
• 「我感到焦慮。」
• 「我有點挫敗。」
• 「我現在很害怕失敗。」

奇妙的是,當你這麼做時,大腦的情緒反應區會明顯降低活躍度。
你開始能站在一個較高的位置,看著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淹沒。

|我的故事|
曾經有一次,我在準備一場重要演講時,突然感到強烈的不安。
以往我會勉強自己硬著頭皮衝過去,結果整個人又焦慮又低效。
這次,我停下來,對自己說:「現在的我,正在害怕失敗。」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我感覺自己掌握了主控權。
不再是情緒控制我,而是我能溫柔地帶著情緒前行。

|座右銘啟發|

「情緒像天氣,標記了它,才能選擇要不要帶傘。」

|反思提問|
下次當情緒湧上時,你願意給它取一個名字,而不是抗拒它嗎?



二、10/10/10法則:從時間看破焦慮的假象

有些決定,卡住我們,不是因為事情太難,
而是因為情緒太重。

焦慮會放大眼前的痛苦,遮蔽真正的價值。
這時,「10/10/10法則」成了我手中最好的冷靜劍。

方法很簡單,每當你被一個情緒困住時,問自己三個問題:
1. 10分鐘後,這還重要嗎?
2. 10個月後,這還會影響我嗎?
3. 10年後,我還會在乎今天的這個糾結嗎?

這個時間拉遠的過程,讓我們的心從「當下的小劇場」中跳脫出來,
重新看到整體生命的尺度。

|我的故事|
有一次,一封批評性的郵件讓我暴怒且挫折,當下好想立刻回覆對方。
但我強迫自己啟動「10/10/10法則」:
• 10分鐘後,我可能還在生氣。
• 10個月後,這封郵件早就沒人記得。
• 10年後,我甚至記不起這個人的名字。

這樣一想,原本要爆發的怒氣,像汽球一樣消了氣。
我沒有立刻回信,而是隔天用更冷靜、更有力量的方式回應,
結果局面完全扭轉。

|座右銘啟發|

「時間是最好的濾網,篩掉那些不值得消耗生命的煩惱。」

|反思提問|
現在困擾你的那件事,值得佔據你10年後的心情嗎?
還是,只是10分鐘後就會消散的小浪花?



小結

情緒,不是敵人。
重要的是,學會認出它,然後走過它。

而人生中的每一個選擇,也不是生死關頭。
當我們懂得用時間拉遠焦慮,就能擁有更穩定、更自由的力量。

學會標註情緒,學會用10/10/10看世界,
你會發現:
即使面對風暴,也能站得更穩,走得更遠。
那就是,真正的——高效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