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壁壘與市場心理

《貿易壁壘與市場心理》

霍華德馬克斯說:「市場不是根據現實定價,而是根據人們怎麼想像現實定價。」

丹尼爾康納曼也說:「大腦的反應是瞬間的,但決策的品質來自延遲的反思。」

《市場不是崩潰,而是集體焦慮的放大器。》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全世界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造成中加等國報復式反徵,金融市場應聲震盪。

全球股市曾連續數日大跌,資金流出新興市場、美元急升、恐慌指數 VIX 飆至疫情後新高;台股創紀錄單日跌逾二千點,美股S&P500單日跌超過7%。

就在市場陷入「第三次金融大海嘯」的驚呼中,美國總統川普又突然宣布延後執行90天,且已跟多國進入關稅談判,市場立即強勢反彈,這又讓很多人驚呼,怎麼那麼快就漲回來了?

因為這個月初的暴跌不是經濟基本面改變,而是集體心理預期反轉的放大。

《預期錯亂:不是分析錯了,而是反應過度了》

查理蒙格一再提醒我們:「多數投資錯誤,來自心理偏誤,而不是智力不足。」

在這場市場劇震中,我們目睹了最典型的「預期錯亂」行為:

一、訊息一出,投資人不分青紅皂白地賣出,彷彿世界末日

二、一週後聽到「延後90天」就又全力進場,彷彿一切回歸常態

三、分析師從「泡沫會爆」,一週內又切換為「風險已反映」

這不是知識缺乏,而是預期框架崩壞的心理現象。

人類大腦喜歡簡單的因果,但市場從來不講邏輯,它講「情緒的加速度」。

《從心理學看市場:康納曼的三把刀》

丹尼爾康納曼在「快思慢想」一書中中指出,人的決策常常受三大心理偏誤左右:

一、可得性偏誤:最容易想起來的訊息,最會被過度放大
→ 當天新聞標題都是「全球股災來臨」,大腦自動啟動逃生模式

二、損失規避:人們對損失的痛苦大於對收益的快樂。
→ 股價只跌5%,卻讓人感覺像被搶了三成資產,急著賣出

三、確認偏誤:只想找能證明自己想法的資訊。
→ 如果原本悲觀,就只會讀到「這次真的完了」的報導

這些偏誤,使得投資人集體在一週內經歷數種兩極:恐慌 → 焦慮 → 舒緩 → 亢奮 → 遺憾
而且大多數人,會是慌張的「賣在低點、買在回升後」。

《這不只是恐慌,而是「預期速度失控」》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恐慌與失控:
「恐慌是對未知的本能反應,而預期速度失控則是新時代特有的金融病症。」

社群媒體、即時財經消息、AI生成報告,現代資訊讓人們在3分鐘內就覺得自己「知道一切」,於是過度交易、過度預測都會在過度自信中不斷產生。

2025年4月就是預期速度過快的教案,投資人來不及反思就做出決策;來不及驗證就翻轉立場。

《霍華德馬克斯的經驗提醒:反直覺,才是優勢》

「在市場最恐慌時冷靜,在市場最亢奮時懷疑,這才是唯一真正的長期優勢。」

2025年4月如果能有收穫,最大的不是市場最後怎麼收復,而是能認知:「自己在當時是跟著情緒反應,還是依據原則行動?」

這一自問,自己的回答,將決定未來十年的投資節奏。

《當時怎麼做決策?》

請回想自己在那幾天超大波動時的操作;若沒操作也能思考內心有何糾結?然後誠實回答:

一、自己當下是否立刻想清空部位?

二、自己是否在市場回穩後懊悔「早知道不賣」?

三、自己是否完全沒動作,但心中劇烈動搖?

這些情緒波動,比報酬率更值得反省,因為它們揭露了投資人心理的內部決策模型是否成熟。

《建立「預期應對筆記」》

從今天起,請建立一份「預期應對筆記」,這會是未來遇到重大波動時的冷靜指南:

以三層筆記框架,建立每次市場大事件出現時要有的記錄:
一、事件描述與大眾預期:發生什麼事?市場情緒是什麼?媒體怎麼報導?

二、自己的初始反應與直覺判斷:第一個想法是什麼?來自什麼模型或情緒?

三、冷靜後的修正與行動計畫:重新檢視資料後,我調整了什麼?如何應對?怎麼減少錯誤下次再發生?

長期記錄這些筆記,大腦會逐漸從「第一反應」進化為「延遲反思」,這才是真正成熟的投資心理,讓自己經常跟刺激與反應都保持適當距離。

《市場不是敵人,反應才是》

市場會繼續波動,政治會繼續鬥爭,新聞會繼續煽情;但這一切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的反應速度、預期品質與行動原則。

查理蒙格給的是結構,康納曼給的是警示,馬克斯給的是方向;而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這些轉化為:一套能幫自己延遲反應、清晰判斷、有效執行的思維行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