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作者: Jason / 2025 年 3 月 30 日 2025年第七週學習週卡|《給予》一、學習目標:(一)理解「給予者」如何在競爭社會中反而走得更遠(二)覺察自己在人際與職場中的互動模式,調整出真正可持續的「給予策略」⸻二、本週行動任務:(一)回顧這週你「主動給出」的三個行動,它們如何產生正面影響?(二)列出一位你想主動幫助的人,提供不求回報的一次協助(三)辨識一種「過度給予」的情境,學習設下界線或優化方式⸻三、應用練習:(一)使用「五分鐘支持法」:每天給一人一個短訊、鼓勵、推薦或資源分享(二)主動詢問團隊或家人:「有沒有我能幫上忙的地方?」(三)建立「策略性給予」筆記:觀察什麼樣的給予能放大價值、持續循環⸻四、每週反思問句:(一)我給出去的,是出於真心,還是想證明自己價值?(二)我是否過度消耗自己,導致無法長期給予?(三)哪一次幫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回饋或改變?⸻五、閱讀心得:身為一位工程技師出身的經理人,我過去常把「價值」視為「解決問題的速度」。然而讀完《給予》這本書,我開始反思:真正讓人信任與敬重的,或許不是你有多強,而是你願意主動伸出手,幫人一起變強。我想到一位剛入行的年輕工程師,當時我手上專案很緊,他來問我如何規劃模組流程圖。那天我花了十分鐘替他手繪框架,沒想到這張圖後來在部門裡流傳了好幾輪。兩年後,他成為我們合作夥伴之一,甚至在一次標案簡報中幫我補了一段技術解析,令客戶印象深刻。給予,不只是單次的幫忙,而是種種不經意播種的信任。正如亞當.格蘭特書中所說:「最終贏的人,不是計較最多的人,而是願意給最多,卻又能給得剛剛好的人。」我也聯想到自己在投資社群中,有次分享一段我做產業研究的心得文章,本想著只是順手紀錄,沒想到吸引了幾位同好加入討論,後來甚至合作出一個 ETF 追蹤筆記工具。給予,不是廉價的付出,而是一種精準的影響力設計。我開始練習「不過度、但不吝嗇」,也在琴藝教學與花茶聚會中,讓分享變得更自然,而非「硬要好人」。⸻六、三大關鍵觀念:(一)給予者思維: 成功不只是來自獲取,而是有策略地貢獻他人成功(二)保護性給予: 不過度犧牲自己,才能長期給得出,也給得起(三)給予的網絡效應: 真誠的幫助會累積信任,最終以非線性方式回報你⸻七、應用建議:(一)挑選一個自己擅長的技能,每週主動提供一次協助或指導(二)將「給予時的情緒」記錄下來,區分是自願還是委屈給予(三)練習「點對點」給予:一對一協助,針對性回應,避免耗損式群體付出⸻八、金句創作(三句):(一)給予不是示弱,而是一種看得更遠的選擇。」(二)你給出的一點點,常常是別人記住你一輩子的理由。」(三)真正有力量的人,不是掌握最多資源的人,而是讓資源流動起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