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風險不只是恐懼》
達里歐說「風險不是你看到什麼會發生,而是你沒想過它會發生。」;查理蒙格也說過「機率不是保證你對,而是提醒你要有韌性的錯。」
《風險,從來就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什麼時候來」》
許多投資人以為風險的管理,是為了「避免虧損」,但查理蒙格說得很明白:「風險是人生與市場的常態,不是可以被消除的異常。」
2025年4月關稅的突襲,是典型的長尾風險事件,不是沒人提過這件事可能會發生,而是大多數人沒把它當回事。
投資人心裡想的可能是:
一、美國怎麼可能真的打稅打這麼重?
二、中國應該會讓步吧?
三、市場行情最壞也不會比2022年差吧?
市場比拼的不是人們願意相信什麼,而是最終誰的現金流扛得住「風險成真」那一刻。
《不能因為長尾機率小,就認為不重要》
統計學的「常態分布」世界裡,極端事件出現的機率極小,但在現實市場中,極端事件出現的頻率,遠高於常態模型所預測,這就是「厚尾」現象(Fat Tail)。
塔雷伯在《黑天鵝》中強調:真正讓人破產的,不是預期到的風險,而是根本沒想到的極端組合,以下就用2025年的關稅事件來說明「極端組合」:
一、一場貿易戰 + 資金緊縮 + 資本外流
二、一個政策宣布 + 系統故障 + 市場恐慌自我強化
這些事件單獨出現或許都不會重擊市場,但組合起來就是一記擊穿防線的連鎖爆炸。
《風險意識應該不是要閃躲,而是要會配置。》
創建橋水基金的達里歐在《原則》中揭示了一個關鍵概念:
「風險不是敵人,錯誤理解風險才是敵人。」
他提倡的不是預測風險,而是設計一套系統去承受風險、分散風險,甚至要能在錯的時候仍能活著,這就是「全天候投資法」(All Weather Strategy)的精神。
永遠不試圖猜測什麼時候會下雨,而是要永遠準備好雨傘、雨衣與排水孔。
《會算不如會想》
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不是統計學家,但他非常在意投資人的機率直覺能力。
他說:「投資人不需要懂貝塔函數,但必須要理解什麼是期望值、機率乘法,以及錯誤出現的分布範圍。」
很多人會用Excel算回測,但一遇到罕見事件就倉皇失措;真正有風險意識的投資人永遠不會問:「這會發生嗎?」而是會問:「如果發生了,我還能站得住嗎?」
這句話,值得所有人當座右銘貼在資產配置表的上方。
《行情不變,為何仍有投資人破產?》
2025年4月關稅戰發生後,月初大跌、月終就漲回,市場反彈迅速,但仍有大批散戶「被斷頭」、「資金崩盤」,為什麼?
因為他們只計算風險的「發生機率」,而沒設想「發生後的強度」。
投資人常會只關注:「某件事只有5%的機率會發生」,卻忽略了要思考:「如果這5%真的發生,我的資產會損失幾成?我能撐多久?」
這就是「期望值風險」與「生存風險」的差異。
《怎麼看待不確定性?》
請誠實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做資產配置時,有沒有思考「如果這個部位跌30%該怎麼辦」?
二、資產配置是否在意資產之間的相關性,還是只是買不同名字的標的就覺得是分散?
三、是否曾為「極端事件」設計過備案?還是只設想「大部分時間」的操作?
回答偏向後者的系統就只是為常態市場而設,不適合當今這個厚尾年代。
《設計「風險應變計畫卡」》
一、這個投資部位最大可以承受幾%的跌幅?
二、如果發生極端事件,幾天內要做出反應?
三、是否已備妥另一筆「救援資金」或再平衡資源?
四、是否理解此資產在過去10年極端波動下的表現?
五、如果一切都錯了,總資產還有多少能繼續操作?
這張卡不能幫住避免風險,但會提醒留下餘裕、保留韌性,在錯誤發生時還能站起來。
《市場不獎勵完美的預測者,只獎勵堅強的生還者》
投資不需要像AI那樣計算機率分布,但需要有風險思維;不需要精通統計學,但必須懂得在錯的時候可以活存;不需要避開所有風險,但要能承受風暴後還站得起來。
市場不獎勵那些總是對的人,
市場獎勵的是那些能夠「在錯的時候不輸太多、在對的時候放大優勢」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