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誰而寫?為何而寫?

為誰而寫?為何而寫?

寫作從「我」開始,也終將走向「他人」。

一、從一段空白的開頭說起:

我經常在凌晨兩點,盯著電腦螢幕發呆,不是沒有靈感,而是有太多話想說,卻不知道該寫給誰看。

這不是創作者的宿命,而是一種習慣性困惑:
我們寫,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被看見?
若沒人讀,是否就不值得寫?

那些讓人願意一字一句讀下去的文章,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寫的人非常清楚,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

二、可以先寫給自己,再寫給那個曾是自己的「他」: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一)為自己寫,是練習理解與療癒
(二)為他人寫,是傳遞共鳴與陪伴

寫作不是要選邊站,而是可以先向內,再向外。

我曾在社群寫過關於「職涯焦慮」的文章,那段時間的我正面臨轉換跑道的十字路口,寫完那篇文,我並沒有期待誰會回應,但出乎意料,隔天早上醒來,看到一位幾年前合作的商場前輩私訊:「我沒說出口的東西被你寫了出來,謝謝你這篇文章,我也正在卡在類似的地方,但你讓我知道不是只有我會這樣想。」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我們寫下的,常常是替某些人「說出來」,那些他們還說不出口的話。

三、寫作的受眾地圖:

我曾試過這個幫助在每次創作前更快抓住「我究竟想寫給誰?」的方法-「寫作受眾地圖」:
(一)我正在對哪個版本的自己說話?
(二)承上,是 3三年前還在迷惘的我?還是剛入職場時的我?
(三)如果這篇文章只給 一個人讀,那個人是誰?是好友?是曾對我說過那句話的長輩?還是 IG 上從未見過面的追蹤者?
(四)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希望他/她可以得到什麼?一點鼓勵?一種理解?還是一個能開始行動的句子?

每一篇好文章,都會是一封「有對象」的信,不是群發,而是直寄受眾的心裡。

四、座右銘啟發:

(一)寫作,是從「我」通往「你」的橋樑。
(二)最打動人的文字,不是因為你說得多聰明,而是你剛好說中了他心裡沒說的那句話。
(三)寫作不是曝光,而是回應。
(四)你越明白為誰而寫,就越容易寫出感人的內容。

五、行動紀錄:

(一)你曾寫過一篇「不是為了自己」,卻深深打動他人的文字嗎?

有一次我寫了一篇給年輕同事的轉職建議文,初衷只是回應一段私訊,沒想到一則私訊卻在後來被轉貼到好幾個社團,還有人留言:「像被鼓勵到一樣醒來了」。我那時意識到:文章是可以寫給一個人的,即使如此,也許還是有機會能改變很多人。

(二)現在的你,想寫一封信給哪個「過去的自己」?會寫什麼?

我會想寫給 2020年那個疫情肆虐還一邊上夜班,一邊偷空寫文章的自己;我會對他說:「你現在很累,但請不要放棄寫,因為未來的你會感謝那時候堅持留下的每一段字。」

六、尾聲反思:

從私人變成公開,是一種書寫的成長。

一開始,我們寫文,可能是為了整理思緒,也可能是為了替自己說話。

但漸漸的,我們會發現,那些寫下來的東西,其實也能成為別人的光。

我們要學會:不是每篇文章都要迎合市場,但每篇文章都應該要有誠實對待的「對象」。

下次寫文卻靈感卡住時,不妨閉上眼問問自己:

「我這篇,是想寫給誰?他在什麼樣的處境?我可以給他什麼?」

然後,然後就開始吧。

因為你不是在寫句子,你是在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