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想改變,卻難以開始?
一、那個「總是在心裡打草稿」的人:
每個人都可能熟悉這樣的時刻:
半夜滑到一篇寫作訓練文,心裡覺得自己也該開始寫些什麼;
朋友分享他每週健身三次,你告訴自己從明天也要開始運動;
報名了一門線上課程,打開了首頁,卻關掉了畫面,等哪天比較有空再說。
有這些情況都不用氣餒,因為這不是缺乏行動力,而是「開始之前的心理設計」就出了問題。
想改變的人,往往卡在「第一步」,不用責怪自己沒動力,關鍵只是沒設計好起跑點。
二、真實經歷,我的「行動幻覺」:
我已經連續好幾年的新年計劃都以「我要早起」為第一個目標^_^
然後呢?每年都是第一週努力早起了幾天,第二週就開始「偶爾」努力,第三週起,早起目標就變成了不想面對的壓力來源。
在無數次失敗後,我發現不是自己不想改變,也不是自己沒用,只是用錯了開始的方式。
後來,我學會不再將「早起」這件事視為單一事件,而是行為系統的一環。
我設計了「晚餐後不滑手機 → 22:30 前躺平 → 起床時有好聽音樂、舒服熱水澡及香醇咖啡」的連鎖機制,慢慢的終於讓早起這件事不再只靠意志力。
三、反思拆解:
心理學家 James Prochaska 提出的「變化階段理論」指出,行為改變其實有以下幾個階段:
(一)Precontemplation:
前期思考期,這時的自己還沒真的打算改變,只是有點煩躁。
(二)Contemplation:
思考期,自己已經覺得「該改變了」,但還沒動手。
(三)Preparation:
準備期,自己已經開始規劃怎麼改變,這裡也是最常卡關或終止的時期。
(四)Action:
行動期,真正實踐、付出行為。
(五)Maintenance:
維持期,行為持續,成為習慣。
正常來說,多數習慣養成在「思考期與準備期之間」就中斷了,因為此時大部份人都會陷入「認為自己應該開始做什麼」的焦慮,但卻從沒想過要「設計」一個能「啟動」的具體機制。
四、座右銘:
(一)啟動,不是靠衝動,而是靠設計。
(二)改變,是從設計第一步的環境與條件開始。
(三)你不是懶惰,只是卡在了沒有心理的起點設計。
五、行動提問:
這週可以讓自己試著思考:
(一)你現在「最想開始」的那件事是卡在「變化階段」的哪個時期?
(二)如果不要靠意志力,你可以設計什麼條件或機制串聯目標來輔助自己?
(三)如果能把「開始的那一步」拆成更小步驟,今天你願意先完成哪個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