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人進來之後發現「根本不適合」怎麼辦?》
「其實他沒錯,但他不該在這裡。」
比起面試看走眼,更痛的是:人已經進來一陣子了,卻在某個時刻突然發現他跟組織的靈魂非常不合;他不是壞人,也不是能力差,但氣氛開始微妙,團隊默默疏離,他自己也逐漸退場;這種「沉默的脫鉤」,往往比明面衝突更難處理。
遇到這種情況,我曾經天真的以為,只要努力溝通,就能修補每段關係;後來我才知道,有些不合,不是努力不夠,而是方向根本不同。
《一段真實經歷》
那是一位我花費多年心思延攬而來的資深營運主管,背景漂亮,專業足夠,管理過同類型的中型團隊。
他剛加入時,我們都對未來充滿期待,我甚至主動在週會上介紹:「他將幫助我們進化流程,讓組織能真正系統化。」
前幾週,大家確實感受到他帶來的秩序感,他專精多種專業,也積極要將設計工作流程化,許多的新樣板讓一切看起來井井有條,充滿希望。
但幾個月後,我開始聽見這樣的聲音:
「為什麼連行之有年的十分鐘作業都要先走流程?」
「感覺我們變成一家大型代工廠了。」
我沒第一時間回應,而是選擇觀察,他本人工作認真,每項任務都有交代、有進度,但團隊氣氛改變了,會議不再有自由討論,跨部門合作明顯下降,甚至有人開始請假「避開他」。
我私下約他聊,他說:「我只是想讓大家更有效率。」
那次談話後不久,他選擇主動離職,我沒有挽留,也沒抱怨,因為他沒錯,只是「不適合」。
《反思與拆解》
適任 ≠ 單點能力,適任至少包含三種匹配:
一、價值觀匹配:雙方的底層運作邏輯是什麼?
舉例來說,我們是設計業,試誤是創意的開始,因此我們常相信「先試再改」,但他習慣「先設再執行」,這就不是對錯問題,而是習慣問題。
請一位戰術型將領,去打一場創意型游擊戰,遲早會出事。
二、節奏感匹配:大家做事的時間尺度是什麼?
有人三天交成果,有人三週還在修 流程;有人一看到問題就直接處理,有人會開會、評估、再提報。
做事節奏不同的人,共事容易產生誤解與壓力,而壓力堆積,就會產生情緒化對話。
三、影響力匹配:不同主管的做法是否會間接改變他人的行為?
這是最難察覺的匹配,一個人可能沒有直接衝突,但他的存在會讓別人改變原本的表達方式或行動風格。
一個人無聲的改變了組織的氣場,那就是一種不適任的警訊。
《座右銘啟發》
不適任,不是他做錯了什麼,而是我們原本就沒想清楚要的是什麼樣的協作能量。
《行動提問練習》
藉由這個議題的經歷,我們可以學到試著問自己三件事:
一、團隊裡,有沒有人其實讓其他人變得「更小心」了?
二、組織裡那個一直無法評論對錯的人,會不會只是「方向不合」?
三、在下一次招人前,是否能先出這個職位所需的「影響氛圍說明書」?
在創業的路上,最難的不是找人,而是承認「我們選錯了」。
不是因為人不夠好,而是我們當初沒定義清楚「自己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