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單一思維的陷阱

《擁有多元工具的人才能打破單一思維的陷阱》

查理蒙格說過「如果你手上只有一把錘子,你會把所有問題都看成釘子。」

納瓦爾也說過「大多數人以為他們在做決策,其實他們只是在重複使用熟悉的反應。」

《用單一思維走入戰場會先中彈》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發動了新一輪關稅戰,不只是針對中國商品課徵到245%懲罰性關稅,還對75個國家普遍課徵10%至25%的商品稅;市場劇烈震盪、資金逆流,投資人被迫在幾天內做出生死抉擇。

很多人反應極快,但方向完全錯誤,為什麼?因為大多數人都太依賴單一模型:
一、只看技術指標的,說這是典型「頭肩頂」要崩盤。
二、只看總經數據的,說這會引發通縮。
三、只看新聞熱點的,說「中國要完了」。

但事實是在同一個月的反彈,快得驚人,美國延緩關稅執行、全球談判回溫,中國與印度達成補償性協議,美國本土科技股迅速收復失土。

這些變化不是技術線型預測得了的,也不是短線新聞掌握得住的。

《蒙格的智慧:為什麼需要多學科的模型?》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格狀結構的整套模型。

查理蒙格在1994年的演講「The Art of Stock Picking」裡說得很明白:「不能只用自己學的那一套東西,要擁有來自各學科的模型,也要學會在腦中彼此聯繫。」

這就是所謂「格狀結構」的起點,用來支撐看世界的方式,這些模型包括但不限於:
一、數學模型:機率分布、極端值、複利等
二、心理學模型:從眾效應、確認偏誤、損失規避等。
三、生物學模型:演化穩定策略、適應壓力反應等。
四、工程學模型:系統冗餘、故障模式、最弱點崩壞原則等
五、會計模型:自由現金流、負債槓桿、資產周轉率等。
六、經濟學模型:供需曲線、邊際效益遞減、外部性等。

單一工具能快速上手,但只有系統化模型才能長久生存。

《單一模型的代價是災難》

塔雷伯在《黑天鵝》與《反脆弱》中不斷強調:
「我們最大的危險,是相信世界可以用一種規則來解釋。」

2025年4月這場關稅風暴正好驗證了這個警告;有些投資人只看數據圖表,忽略了政策決策者的行為邏輯(心理學);有些只看新聞敘事,卻沒看供應鏈實際搬遷的難度與時間成本(工程學)。

大多數投資人都輸給了盲點,而盲點往往不是知識太少,而是大多數人都只專注自己喜歡知道的那一塊。

《打造跨維思維是自由投資者的起點》

納瓦爾認為,想要真正自由,就必須培養跨維度思考:
「要成為自由思考者,就不能只接受學校那一套,要自己組裝自己的世界模型。」

模型基礎的很多地方都不只是財經知識的累積,而是:
一、知道政治邏輯怎麼影響經濟決策。
二、知道市場心理怎麼壓過數據分析。
三、知道技術變革怎麼重新洗牌產業優勢。

2025年4月的股市不是數學考題,而是一場心理博弈、制度對抗與預期管理的混合戰爭。

只有擁有跨學科的模型的投資人才能在變動中看清穩定的核心。

《思維對話範例:單一 vs 多元》

當我們面對2025年4月7日這天時,投資決策會有兩種心智版本:
一、關稅戰是否會繼續惡化?
(一)單一思維者:新聞說會拖一年。
(二)模型思維者:地緣政治模型+大選節奏=短中期內和緩機率高。

二、某家出口商股價跌20%,該撿便宜嗎?
(一)單一思維者:RSI低於30,超賣進場!
(二)模型思維者:財報顯示負債過高+無品牌力=風險未反映完全

三、科技股能不能再創高?
(一)單一思維者:MACD黃金交叉了
(二)模型思維者:技術+現金流+護城河結構健康=可布局核心

《自己是哪種思考者?》

請誠實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我是否過度依賴自己熟悉的工具(例:技術分析、消息、個人偏好)?

二、當市場出現新情況時,我是否能切換到不同領域的思維角度來解析?

三、我的閱讀與學習習慣,有在不斷擴展模型的格局嗎?

如果這三個問題讓自己感到不安,那恭喜,這裡已經是成長的起點了。

《每月建立一個跨模型連結習慣》

從這月開始,請設立一個簡單目標,每月至少一次(每次15-30分鐘)建立一個「模型跨鏈接」的思考練習:
一、選一則財經新聞或公司事件
(一)問自己:除了直覺的分析角度,還可以從哪個學科角度來看?
(二)寫出至少兩種學科模型的觀點切入(例如:經濟學+心理學)
(三)用 Notion、筆記本、或語音備忘錄記錄下來

二、實作範例:
(一)新能源股上漲:
1.經濟學→補貼誘因 vs 市場真實需求
2.生物學→環境風險壓力與政策迴響
3.工程→成本曲線下降與生產規模效益

這樣持續12週,自己的模型網絡會逐漸由線狀變成格狀,最終形成你的「心智鋼架」。

《打造模型格狀結構,才是對抗未來的最大武器》

市場不怕我們犯錯,怕的是我們永遠只用一種方法思考。
查理蒙格用他的一生提醒我們:

「投資的本質不是比誰懂得多,而是比誰能看得更遠。」

而能看得遠的前提,是你腦中裝著不同角度的鏡片。

從今天起,開始累積自己的思維工具箱,未來的風暴不會等我們準備好,但我們可以讓自己隨時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