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領導者要面對的不只有商業問題,也有很多人的問題。
當有團隊成員無預警離職,並在事後將自身困境歸因於公司與領導者時,很容易讓人陷入「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的自我懷疑,這種情境,許多中階主管也會遇到:團隊的不穩定、個體情緒的投射、責任界線的模糊等
這一個關於情緒勒索與心理壓力的案例,正好是一個讓我們重新審視成熟領導力的機會,身為創業者或管理者,真正的「中年智慧」,不在反應快、話術強,而在於三件事的修練:
一、言慢:
決策之前,讓情緒冷卻一拍
二、性柔:
界線清晰,卻不失溫度
三、德厚:
穩定輸出,耐心累積長線信任
從一位領導者的角度,要在亂流中穩住方向,要更成熟的面對未來,「言慢、性柔、德厚」是必要的處事基礎。
一、言慢:
「緩下反應速度,升級判斷力與影響力」。
當我們收到「情緒性離職通知」或聽見「公司害我憂鬱」的指控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找尋原因、辯解澄清或情緒性反擊,但這些動作不但對局勢毫無幫助,反而可能讓你陷入被動與疲憊。
真正成熟的領導者,會選擇「慢一拍說話」,但「快一步思考」,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然後思考:
「這件事的實質損失是什麼?」、「是否已構成潛在名譽風險?」、
「需不需要對內團隊做信任修復?」
遲緩言語不是遲鈍,而是冷靜,比起探索原因與究責、解釋或責備,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合理、理性的應對敘事。
二、性柔:
「情緒不內耗,人際不對撞。」
當有人在離職後情緒化到處發言,公開自稱為憂鬱症受害者,管理者最忌諱的是「內疚內耗」,我們不是治療師,也無法為別人的人生決定負責,這時,課題分離就是關鍵,追尋原因只是陷入被動窘局,我們需要明確區分:
一、該負責的是制度與文化;
二、對方的選擇與感受,則是對方的人生課題。
這樣的柔軟,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有界線的共情」,我們可以在內部對團隊說:「我們尊重每個人的狀態,但不鼓勵將個人困境轉嫁於組織。」
放在日常管理中,性柔也代表:
一、有壓力時,找出問題點,不是找出替罪羊;
二、面對衝突時,試圖調頻,而非放大頻率差異。
這樣的語氣與態度,長期會打造一個更有韌性的文化氛圍。
三、德厚:
「不被短期情緒牽動,穩定傳遞信任訊號。」
團隊裡總會有「用情緒管理他人」的人,他們靠脆弱換取特權,靠自我傷害換取寬容。對於這樣的人,管理者最怕三件事:
一、過度在意對方意圖的成因,陷入錯誤的共情氛圍。
二、過度安撫,導致其他人失衡。
三、冷處理,讓團隊覺得領導者冷血。
「厚德載物」不是說大話,而是持續在微小處播種信任。例如:
一、在危機後主動與團隊開誠布公說明立場。
二、在同仁主動分擔時,公開肯定他們的行動。
三、對離職者的攻擊不急於了解其成因、意向或反擊,但要明確捍衛組織名譽。
這些行動,是中年領導者不張揚卻有力量的管理姿態,誠如稻盛和夫所說:「你給出的每一份善意,終會反饋到你的經營成果。」
年輕時,我們以為領導是靠說服力與效率;
中年之後,我們才知道領導是靠穩定感與人格底蘊。
言慢,是為了讓自己不在錯誤節奏裡反應;
性柔,是為了不讓人際關係變成能量消耗;
德厚,是為了在不確定的世界裡穩住他人的信任。
這三件事,急不來,也演不出,但真正的成長者,會在每一次人事風波中,把它們練進骨子裡。
離職者憂鬱甚至情勒事件發生了,穩定內部軍心,往往比「對外救火或者理解離職者心態」更為重要。
因此在內部會議、在與中階主管說明、或團隊安撫時,展現出穩定、理解、但不被情緒綁架的領導姿態是很重要的:
一、面對團隊焦慮時:
(一)我理解大家對最近的事件有很多情緒,但我要先說清楚,我們不會用個案情緒來定義整個團隊文化。
(二)我們支持每一位夥伴在心理健康上尋求協助,但公司也有責任維持基本秩序與公平。
二、對中階主管交代立場時:
(一)領導不是把別人的情緒全吞下,而是要知道哪些是我們該扛的,哪些不是。
(二)我們不是來討好每個人,而是要創造一個成熟互信的環境。
三、非主管員工詢問離職者的情況:
(一)我們祝福每位離開的同仁,也會持續反思流程;但我們不會以不實或單方面的說法作為公司行為的評判依據。
(二)你們的努力和在這裡的承擔,我們都看在眼裡,也會保護你們的價值不被情緒淹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