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個人化的投資視角

《模仿還是進化?》

查理蒙格曾說:「不能只是模仿成功者,得知道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理由。」

彼得林區也曾說:「在市場裡得有自己的腦袋,不然就只能買在大家都看好時,卻賣在大家都恐慌的時候。」

《學太多卻做不好?關鍵在「沒消化」》
為了建立個人化的投資視角,很多投資人可能都已經接觸過無數投資知識:讀過巴菲特的年報、上過財報分析課、聽過塔雷伯談黑天鵝、甚至也收藏過蒙格的語錄⋯⋯但當市場真正波動起來時,仍然慌了。

新聞一出就想賣;K線一抖就想跑;分析師一喊多就想追進去。

這不是知識太少,而是知識沒有被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與行動準則。

《查理・蒙格的警示:模仿,是投資世界最險惡的誤區》

查理蒙格早就說過,模仿雖然可以讓人學得快,但若沒有理解背後的原理,很可能會跌得更慘;他說:「你要的是一套思考方法,而不是別人的結果。」

許多投資人只是記住某個「巴菲特持股名單」或某張「ETF資產配置圖」,卻完全不懂這些決策背後的條件與假設,這樣的模仿會讓人在環境一變時瞬間崩潰。

2025年4月川普的關稅政策發生時,很多人照抄投資大師的策略,卻因缺乏理解而錯殺、錯買、錯判時機;他們不是錯在買錯股票,而是根本沒建立自己的判斷基礎。

《彼得林區的反骨思維:我們不需要變成巴菲特》

彼得林區從來不相信、也不跟隨大師,他的風格與巴菲特完全不同,他不看總經、不追蹤利率、甚至不迷信高層管理人的話語;反之,他喜歡逛賣場、觀察品牌、研究消費行為;他相信:「只要了解在買什麼,就可能打敗那些靠模型賺錢的人。」

2025年劇烈波動的市場中,那些照本宣科的投資人被市場淘汰,而那些自己長期關注特定產業、擅長在混亂中做判斷的人,反而生存下來;他們或許不懂什麼是風險溢酬,但他們知道「這家公司會不會賺錢」,「這個產品會不會賣」,很多時候,這樣就夠了。

《霍華德馬克斯的提醒:先弄清楚自己是誰》

霍華德馬克斯曾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中寫道:「你必須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投資人,這比學會估值公式還重要。」

有些人喜歡數據邏輯,偏愛量化與紀律;有些人靠直覺,擅長判斷市場情緒;有些人熟悉自己工作領域的產業脈動;有些人喜歡穩健的配息資產;還有些人擁抱風險,只追高成長。

每一種風格都沒有對錯,會錯的是: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種人,卻硬要模仿別人的策略。

《最怕永遠在模仿別人,以為成功學可以複製》

2025年,許多投資人又一次跌進「模仿陷阱」:
一、他們看到別人買科技股,就跟進;但當市場反轉時,因為不了解科技股的財務槓桿與產業週期,反而成為最後一棒。
他們聽說美債是避險資產就重倉,但忽略了通膨升溫會讓債券價格下跌。

二、他們抄下某大師推薦的「護城河企業」,卻不知道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否還適用於新關稅結構。

切記,永遠不能假設別人的邏輯就是自己的邏輯,投資的本質不是複製,而是轉譯。

《自己真的有投資風格嗎?》

請認真問自己:
一、是否能清楚說明每筆投資背後的邏輯?

二、是否會因為「別人都買」而懷疑自己的判斷?

三、是否知道哪些知識是適合自己的、哪些只是自己「以為學會」的?

如果對這些問題感到模糊,那代表仍然在模仿階段。

《試著寫下自己的「投資風格聲明書」》
寫下自己的投資風格聲明書,用文字告訴自己,自己是怎麼看待世界、怎麼做出判斷、又怎麼執行操作的,具體步驟可以如下:

一、列出最信任的三種分析方式或模型。
例如:自由現金流分析、技術領先地位、政策風險濾網。

二、寫出熟悉或想專注的三個產業:
這能幫助建立對產業週期、利潤結構與政策風險的理解。

三、描述自己的資產配置風格:
是高風險高報酬型,還是偏保守防禦型?喜歡重倉一兩家公司,還是喜歡分散配置?

四、寫下對「停損/加碼/平倉」的行動原則:
例如:跌破季線三天就停損;獲利達30%就分批出場。

五、用一句話定義自己的風格:
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做決策時的羅盤,例如:「我是一個偏好有穩定現金流、具品牌力消費股的長期投資人。」

《模仿可以讓人起步,進化才會讓人生存》

學投資的人,幾乎都從模仿開始,也應該從模仿開始,但卻不能永遠停留在模仿,因為市場不是教室,而是戰場。

查理蒙格教我們用模型思考;彼得林區教我們用日常觀察;霍華德馬克斯教我們建立自我理解;
這些智慧不是要我們變成他們,而是讓我們成為真正的自己。

「唯一能依賴的投資系統,是那個自己打造出來、可以一輩子信任的版本。」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