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九個學習週卡:失控的焦慮世代
一、學習目標:
(一)理解 SAFER 五原則,學會在焦慮環境中穩定親子情緒與溝通。
(二)覺察自身情緒表現對孩子的長期影響,成為值得信賴的情緒榜樣。
二、本週行動任務:
(一)每天觀察一次自己面對孩子挑戰或情緒時的反應,記錄下你給出的「基調」。
(二)挑選一件孩子最近的負面情緒事件,練習不評斷,單純陪伴並反映感受。
(三)設計一次以「角色認同」為核心的深度對話,鼓勵孩子談論他認為的「我是誰」。
三、應用練習:
(一)在家庭共處時間中,刻意練習「積極傾聽」三分鐘,不插話、不建議、只陪伴。
(二)分享一段你個人處理焦慮的方法與經驗給孩子,讓他學會觀察並模仿。
(三)每週與孩子共讀一本故事書或影片討論,引導其從角色視角體會情緒。
四、每週反思問句:
(一)我今天給孩子的,是壓力還是安定?
(二)我是否有認真聽懂孩子話語下的情緒?
(三)我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我自己做到了嗎?
五、閱讀心得:
讀完「失控的焦慮世代」,我有一個畫面不斷在腦海重播:那是我有天帶小孩去桌球室,他拿起球拍是緊張的不停發抖,我當下忍不住想替他跟老師解釋:「他平常球打得還行…」但我強迫自己停下來,轉而握了他的手說一句:「桌球一直是我們喜歡的遊戲,對吧?」那一刻,我不是工程師,不是分析師,而是一位父親,努力學習如何「不在他情緒前搶答」。
書中提出的 SAFER 原則,像是給我這種理性父母打造的教戰手冊,我在職場被訓練成快節奏問題的解決者,但孩子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安穩的存在感,正如書裡說的,父母要像山一樣:「穩定,不逃跑,不反應過度。」
這提醒我,在工作困境時、在投資市場崩盤時,我都懂得「等待」,卻常在家庭裡忘了「緩」。真正的情緒韌性,是從我們給出的基調開始,而非孩子的反應表現。
六、三大關鍵觀念:
(一)SAFER 教養五原則:設基調、情感引導、身份建構、專業互動、樹立榜樣。
(二)孩子不是抗壓機器,而是情緒感知者:教會他們處理情緒,比教他們克服更重要。
(三)榜樣勝於言語:你如何處理自己的焦慮,就是孩子未來面對世界的方式。
七、應用建議:
(一)設計「情緒示範時刻」:在孩子面前示範如何處理自己的焦慮或挫敗。
(二)將每一次親子衝突,當作一次「角色認同建構」的機會。
(三)每週安排一次無手機散步或茶會時間,只聊心情,不談表現。
八、金句:
(一)父母是孩子世界的溫度計,不是壓力閥。
(二)情緒是通往理解的橋,不是需要拆解的問題。
(三)孩子不只聽你說什麼,他們學你怎麼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