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是被誰的目標驅動?

你的生活,是被誰的目標驅動?

一、看似很努力,其實是盲目前進: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人生沒有目標,就像船在海上沒有舵。」

但大部份人都沒有想過,現在追求的目標,是「自己選的」,還是「以為應該這麼做」?

行動力有時候不是關鍵問題,問題在努力的方向是別人的選擇。

最可怕的不是沒方向,而是一直往錯的地方全力前進,還以為那叫「堅持」。

二、我也曾經是那個盲目卻積極追逐錯誤目標的人:

有段時間,我一邊帶著工作團隊、一邊籌備表演興趣、還同時嘗試經營副業。

每天排滿工作、會議、回覆訊息,生活被逼得像行事曆一樣沒有縫隙,自己卻志滿意得的認為是努力的典範,連家庭渡假都要拿出筆電工作來證明自己的積極,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醒來都是滿滿的空虛感。

直到有一天,一個如往常般忙碌的高鐵行程,我滑開手機日曆看著一整天的排程,心裡突然浮現一個想法:

「這些事,真的都值得我做嗎?如果我不做,會怎樣?」

我驚覺,我追逐的許多目標,並不是我真心想做的;而是我不想讓人失望、不想落後、不想被看不起。

我做的是一個「不想失去」的清單,不是一個「想要成為」的清單。

三、目標動機的兩個心理驅動器:

人類的行為動機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外控動機(為了獲得讚美、避免批評或達到社會認同):

舉個例子來說,為了不被說懶惰而加班、為了看起來成功而買房⋯這些都是。

(二)內控動機(出自對事物本身的興趣與認同感):

例如:因為喜歡創作而持續寫作,因為熱愛學習而報名進修⋯

「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提醒過:「我們以為自己做選擇,其實常是被框架影響。」

很多人以為自己在「設目標」,但其實是被「期待、恐懼、習慣、社會與論」等推著走。

彼得·杜拉克說得更直白:「效率是做對的事,而不是把錯的事做得更快。」

四、啟發的座右銘:
(一)真正的目標,不會讓你覺得窒息,而是會讓你覺得清醒。
(二)你現在追逐的,是「想被看見的自己」,還是「想成為的自己」?
(三)目標不該只是工作表,它應該是內在價值的延伸。


五、本週反思:
(一)目前花最多時間的三件事,是來自「真心想要」還是「不得不」?

(二)如果所有人都不在意也評論自己專注進行的事,還會持續做下去嗎?

(三)哪些目標是自己在沒有掌聲的時候,也願意默默堅持的?



六、生活中的心理練習(製作「真實目標清單」):

(一)寫下自己目前正在努力的三或五個目標。

(二)在每個目標後面寫上:「這是我自己想要的,還是別人期望我有的?」

(三)如果不是內心自發的,把它劃掉,並調整為能真正擁抱的版本。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