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不是戰術,是系統設計

{交易不是戰術,是系統設計}

「最危險的交易者,是只依靠感覺,卻以為那是直覺的人。」-馬克.道格拉斯

「成功的關鍵不是高勝率,而是能活過錯誤的設計力。」-雷.達里歐

資產策略應該從風控出發,好的策略不是在選擇投資標的,而是在選擇要過的投資人生。

大多數人學投資,第一步都是學看盤、選股、看財報,或試圖找到「贏的技巧」及「投資聖盃」。

真正的高手知道,最關鍵的不是選了什麼標的或時機,而是建立了什麼「行為系統」。

查理蒙格說:「投資人必須要有一套讓自己即使錯了也不會破產的系統,否則早晚會被市場清算。」

所以,這個篇章要談的不是哪一檔股票或ETF值得買,而是:「操作策略」是否是一套經過設計,能夠承擔錯誤並穩定執行,且能活存下來的系統?

{錯的時候存活,對的時候擴張}

投資系統至少要有兩大原則,雷.達里歐在《原則》中提出兩個極為務實的系統設計邏輯:

一、錯的時候損失可控(risk parity):不是不犯錯,而是設計出「錯時代價不致命」的機制,例如停損、防爆倉、槓桿比控管等。

二、對的時候能擴大勝利(asymmetric payoff):讓成功時候的回報遠大於承擔的風險,例如分批進場、乘勝加碼、報酬風險比設計等。

白話的說就是:「錯也能存活,對就贏很多。」這樣才是一套可長可久的投資人生設計。

{不是技術差,而是系統不連貫。}

馬克.道格拉斯是心理交易學的經典大師,他在《以交易為生》中說:

「交易的核心不是分析力,而是紀律系統與心理管理。」

為什麼大家明明知道「不要追高」、「逢低才買」,卻每次都忍不住?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沒有「設計出避免這件事發生的系統」;例如:

一、若沒有預設「每天只能看盤一次」的規定,那就很可能會因為滑手機而隨機交易

二、若沒有設定停損點與出場條件,市場只要劇烈波動就會造成慌亂而出場。

交易的錯誤,往往不是「技術」出了問題,而是「行為流程」根本沒設計好。

{市場震盪中的生還者,靠的是什麼?}

2025年4月,我們看到很多人帳戶腰斬出場,也看到一群人沒有虧損還反而逆勢獲利。

造成這些迥異情況的關鍵不是「預測正確」,而是系統健全。

系統化投資人總是使用經過設計的有效系統:

一、不用猜大盤,只操作自己熟悉的區間標的。

二、有明確的加碼與減碼節奏。

三、停利停損有明確點位,而不是用「感覺」。

四、策略固定,不是朝令夕改。

{設計自己的投資系統}

系統設計需要考慮這五個問題:

一、資金分配邏輯是什麼?
例如:幾成在股?幾成在債?是否會根據「波動率或策略」區分?

二、何時會進場?何時會加碼?
例如:有設定技術條件?還是基本面轉折?有無時間與價格判斷結合?

三、風控條件是什麼?
例如:單筆虧損最大容忍度?槓桿上限?資產跌幅反應機制?

四、多久調整一次策略?
例如:固定週期?事件驅動?定期條件再平衡?

五、怎麼處理自己恐慌與貪婪時的行為?
例如:是否寫交易日誌?有無教練或外部檢核?

這五個問題都是系統設計時不可或缺的,也才是真正決定未來能否存活長久且穩定的關鍵。

{反思自己是執行者,還是賭徒?}

一、過去半年內,是否因為情緒而改變策略?

二、出場條件是否有明文定義?還是全靠感覺?

三、如果三週不看盤,系統是否仍能照表操作?

這些問題能幫助自己確認:到底是在做一個系統工程,還是在做一場靠運氣的實驗。

{設計專屬的「資產行動藍圖卡」}

以下架構可以製作一份「資產行動藍圖卡」:

一、策略名稱,例如配息成長、景氣循環、短線強勢股追蹤等。

二、適用資產與資金分配比例

三、進場條件,是用技術面?基本面?還是時間點?

四、加碼與減碼條件,例如:分批原則、勝率模型等。

五、停損條件與風控機制,例如:最大單筆損失%、警戒資金比等。

六、檢討週期與紀錄方式,每日或每週的交易紀錄與筆記。

七、心理應對設計,如冷卻期、自我提問、避開情緒熱點等。

完成這張卡,會像有了「投資作業說明書」,讓自己不是憑感覺行動,而是依照一套能執行的準則去操作。

{交易只是表面,設計系統才是本質。}

市場不是戰場,而是實驗場;每次進場都是設計的測試,如果沒有設計,那就會被市場設計。

查理蒙格說:「紀律比聰明重要。」

雷達里歐也說:「最好的系統,是即使心裡非常焦慮,也可以信任的執行它。」

馬克.道格拉斯說:「有完整系統時,才有真正自由。」

這一篇章是寫給想長期活下來的投資人,能存活的投資人絕不是一時的操作高手,而是一個持續依照優良系統執行的設計者。

返回頂端